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交通大發展海安市 助力產業高地崛起 |
來源: 點擊數:4488次 更新時間:2018/9/4 9:04:52 |
交通,城市要素集聚與擴散的重要渠道和載體,是決定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海安地處南通、鹽城、泰州3市交界處,發展一度相對滯后。改革開放初期,204國道(煙臺至上海)、328國道(南京至海安)、202省道(栟茶至海安)加上曲白、海王、北賁公路構成了海安的陸路交通框架。交通發展的制約,一度讓海安的綜合實力在南通6個縣(市、區)中墊底。今天,海安人經過埋頭苦干,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昔日南通“小六子”,今日已然成為“排頭兵”。海安何以打贏了“翻身仗”?除了持續狠抓工業強市不動搖之外,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強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區位優勢,努力打造樞紐特色,以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方位融入產業生態,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交通保障。 在計劃經濟體制總體框架下,海安20世紀80年代的交通建設主要側重于對現有道路狀況的改善,鄉鎮道路得到發展,里下河地區“無船不起步”的歷史在80年代中期結束。1989年,海安42個鄉鎮(場)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然而,隨著農業、工業的發展,單純改善路況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城市的發展需要更為合理、科學的空間布局和框架設計,而交通是最基礎的框架。 1992—1993年,經過將近兩年的調研、論證,海安開啟了第二輪城區整體規劃和調整。1994年,南通市人民政府“通政復[1994] 31號”文件批復將海安的城市發展定位調整為“以絲綢紡織、機械為主的工業、商貿及交通樞紐城市,南通市域的次級中心”。海安的整體建設從此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四路三橋”與“四路二橋”工程建設因此成為海安道路交通建設的里程碑,由此開啟的城區整體交通框架建設逐步形成橫向人民路、江海路、長江路、黃海大道、河濱路、黃河路,縱向中壩路、永安路、寧海路、朝陽路等為主干道的城市內部交通網絡,城區的空間布局更趨科學合理。 進入21世紀,隨著“十五”期間開始的農村公路建設和“十一五”期間開始的交通干線建設熱潮全面掀起,海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堅持大手筆投入,適度超前建設,公、鐵、水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實現巨大飛躍,綜合交通網絡基本成型。農村公路從2003年的1371公里增長到2017年的2265公里,增長了65.2%;國省干線公路從2003年的93公里增長到2017年的202公里,增長了117.2%;等級公路密度從2003年的6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長到2017年的20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長了230.2%;等級航道從2003年的97公里增長到2017年的182公里,增長了87.6%,并實現了三級航道零的突破;境內鐵路總里程達到102公里,寧啟鐵路實現了復線電氣化。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超過100億元。通過大力度的交通建設,海安在江蘇沿海發展中的區位優勢不斷凸顯。在此過程中,海安市委、市政府對海安未來發展戰略逐步清晰。從2011年提出“樞紐海安、市場天下”,2012年提出“樞紐海安、物流天下”,到“產業高地、幸福之城”,海安跳出一般縣市思維,圍繞江蘇東部綜合交通樞紐戰略定位,立足省級區域性物流中心發展目標,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攻堅克難的毅力持續推進區位優勢向交通樞紐優勢轉化,交通樞紐優勢向創新發展競爭優勢轉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歌猛進,使區域對內對外的循環更為暢通。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給海安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上海鐵路局海安物流基地、甘肅陸港華東物流基地落戶,鳳山港集裝箱班輪實現首航,海安保稅物流中心(B型)、有色金屬期貨交割庫、塑料粒子期貨交割庫、棉花保稅倉庫、禽蛋保稅倉(廠)庫等功能平臺先后投入運營,2018年2月28日,江蘇海安商貿物流集團掛牌成立。從2007年9.34億元到2017年40.6億元的總產值,物流業已逐漸從點到點、行到行的小眾產業發展成為大數據時代城際循環互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海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邁進新時代,“長三角北翼產業高地”已經成為海安人新的奮斗目標,提質增效,交通先行,“江蘇東部綜合交通樞紐”賦予了“樞紐海安”新的時代內涵。推動公路、鐵路、航道、航空等運輸方式深度融合,構筑快速鐵路、高等級航道、高速公路互聯互通的高效交通網絡,海安,必將成為揚子江城市群東部的門戶,也必將成為南通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功能區。 |
【刷新頁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關閉窗口】 |
上一篇:決定專線物流成敗6個關鍵因素 下一篇:架起通往世界的橋梁 打造“物流天下”嶄新格局 |